孩子的脾气,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22.03.03     发布者:博达.蒙特梭利早教托育中心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脾气急、或是脾气软弱、胆小黏人、爱哭、性格倔强......似乎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与恶魔的混合体,乖的时候像天使般讨人喜欢,脾气上来的时候,秒变恶魔。


这让无数家长苦恼不堪。

那么孩子的这些脾气到底哪里来的呢?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脾气里面,找找根源!


所谓的脾气其实就是情绪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负面情绪的一种行为表现,也是一种个性特征的表现。

比如有的人看起来脾气很好,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负面情绪或者负面情绪得到了很好的转化,而是习惯性压制与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依然会爆发出来。

有的人发脾气是为跟自己较劲,有的人发脾气是跟身边的人较劲,还有的人发脾气是跟东西和物品较劲;大千世界,人人个性不同,发脾气的方式也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但沉下心来想一想,真的有没有脾气的人吗?

我想答案一定是没有,除非是神仙。


那么这些脾气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最初的情绪体验是源于简单的生理需求。比如孩子饿了、渴了、拉了、尿了,都会本能的哭,我们发现只要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情绪会自然好转。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以及情感与感受的丰富,同时伴随感知觉能力的进步,情绪体验就会增加到心理的需求。例如,安全、爱、关注、害怕、愤怒等。如果这些感受与情绪被及时发现、接受、接纳,并反馈予以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吸收正向的情绪能量。反之,如果这些情绪被忽视或者压制,就会在内心深处积累下来,或表现为胆小黏人,或表现为脾气暴躁。


孩子一旦有了和外界的其他人互动之后,情绪的体验与发泄方式就有了社会性的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在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需求特点,以及家长对这些需求的反馈模式,就使所谓孩子的脾气渐渐形成。


很奇妙的是,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脾气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核心的内涵:那就是家长自身情绪处理的习惯与模式,或者说家长自身成长中缺失与需要修补的那个部分。


孩子的脾气如何引导与调整呢?

第一、身体有个奇妙的感觉器官叫做触觉。这个器官是唯一一个跟情绪有关的觉类,皮肤表面附近神经末梢内的感受器负责侦测这些躯体感觉,感受外界环境对皮肤的感觉刺激感受,例如痛觉、温觉等。

因此,坚持从出生给孩子进行抚触,对宝宝经常进行拥抱、亲吻,与宝宝多进行皮肤间的互动,是改善孩子脾气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注意抚触并不是婴儿专享的,在孩子的任何一个年龄段均可进行,包括青春期的孩子。建议家长可以丰富抚触的方式,例如深深用力的搂抱、用枕头、靠垫轻压宝宝身体、用毛巾按摩宝宝身体、或者用软毛刷轻刷宝宝的脊骨位置均可以对孩子的脾气起到改善的作用。

第二、孩子在脾气形成初期表现出来的坏脾气,其中一个来源是语言沟通能力弱,负面情绪没有被关注或者接纳而形成。这个时候,家长在对待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首先应该冷静与淡定,对孩子的情绪予以接纳,通过拥抱、安抚、陪伴的方式,让孩子的情绪逐步稳定并缓和。


这时,请家长注意两点:

一、不要问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或者哭,孩子其实用语言表达不清的。

二、切忌被孩子的情绪传染,也就是孩子发脾气,你也跟着急躁、烦躁,最后你也发脾气了。因此无论孩子的脾气让你有多苦恼,请保持接纳的拥抱给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处理与解决自己的情绪模型,将是帮助孩子改善脾气的最佳途径。

四、最后一个来源就是沟通过程中,父母的不断妥协以及规则不清导致。孩子从一岁左右开始,就可以看得懂成年人的表情,并通过成年人的表情识别态度。也就是从这时起,他们也学会开始用自己的脾气作为工具来达到想要的目的。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微信客服

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